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咽部放线菌病1例
陈函, 陈贤明, 赵敏
摘要701)      PDF (726KB)(673)   
2022, 29 (3): 197-.
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疗效分析
刘蔓林, 黄宁, 王刚, 王茂鑫, 杨帆, 陈贤明
摘要896)      PDF (412KB)(574)   
目的 评价质子泵抑制剂(proton pump  inhibitor,PPI)联合使用抗抑郁药对咽喉反流性疾病 (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,LPRD)患者的疗效。 方法 收集2018年7月~2019年10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疑似LPRD 合并抑郁症状患者62例,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(单 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)和对照组(艾司奥美拉唑联合艾司 西酞普兰治疗),所有患者随访8周后再次进行反流症状 指数评分量表(reflux symptom index,RSI)、反流体征评 分量表(reflux finding score,RFS)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 (self-rating depression scale,SDS)评分。研究组失访9例, 最终纳入26例;对照组失访5例,最终纳入22例。结果 治 疗前组间RSI、RFS、SDS评分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(P >0.05);治疗后组间RSI、SDS评分比较,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(P>0.05);治疗前RSI与SDS评分呈正性相关 (r =0.529,P <0.01),RFS与SDS评分无相关性(r =0.170,
P <0.12 6);治疗后研究组RSI与SDS评分呈正相关 (r =0.354,P <0.05),而对照组无相关性(r =-0.021, P <0.884)。结论 在LPRD合并抑郁状态的患者中,反流症 状评分越重抑郁评分越高;针对LPRD合并抑郁症状的患 者,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较单纯使用抑酸药效果更佳。
2022, 29 (12): 795-.
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分析
黄宁,王阿敏,郑彦焱,王文涛,杨帆,陈贤明
腮腺黏液表皮样癌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
陈十燕,龚宏勋,王茂鑫,陈贤明
福州地区咽喉反流疾病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
李垚,陈贤明,郭文玲,王文涛,鲁明
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1例
张超兰,陈贤明
亚砷酸联合LY294002对人鼻咽癌CNE细胞的抑制作用
杨甫文,伍娟英,黄慧芳,陈贤明
面神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
陈贤明 陈辉 赵敏 张贤
摘要282)     
2013, 20 (9): 467-469.
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观察
张雯 耿光华 李建忠 陈贤明
摘要163)     
2011, 18 (5): 257-259.
鼻腔球周皮细胞瘤1例
杨嶷芳 陈贤明
摘要193)     
2011, 18 (3): 128-128.
鼻息肉中碳酸酐酶Ⅸ表达与嗜酸细胞浸润相关性分析
林海 林董 陈贤明 张贤
摘要166)     
2010, 17 (8): 415-417.
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腭帆张肌失神经变化
龚宏勋 刘凤芳 张贤 陈贤明
摘要166)     
2010, 17 (5): 269-272.
喉全切除后气管造瘘口复发癌缺损外科修复比较
陈辉 陈贤明 赵敏 张贤
摘要159)     
2008, 15 (7): 381-383.
喉刨削器在声带息肉及声带小结外科中的应用
陈辉 王茂鑫 陈贤明 赵敏
摘要160)     
2008, 15 (6): 373-374.
迷走神经主干副神经节瘤1例
龚宏勋 李建忠 陈贤明
摘要145)     
2008, 15 (5): 313-313.
颈颌腭入路-下颌骨外旋在鼻咽癌挽救性手术中的应用
陈辉 赵敏 陈贤明 王茂鑫
摘要156)     
2006, 13 (7): 463-465.
彩超在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
陈辉 赵敏 陈贤明 王茂鑫 王喻 许素媛
摘要162)     
2006, 13 (4): 211-214.
姜黄素对鼻咽癌NCE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
杨甫文 黄金中 林晓岚 甄泽年 陈贤明
摘要183)     
2006, 13 (3): 201-202.
涎腺淋巴上皮病诊断和治疗
陈贤明 杨甫文 甄泽年 赵敏
摘要145)     
2006, 13 (11): 749-751.
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
王茂鑫 甄泽年 赵敏 陈贤明
摘要221)     
2006, 13 (10): 725-726.
支撑喉镜声门暴露困难的声带息肉切除术
杨甫文 甄泽年 赵敏 陈辉 陈贤明
摘要182)     
2005, 12 (2): 110-110.